招考信息备考资料考试题库|面授课程网校课程微商城| 砖题库职位库文库直播|华图师资

  • 在线客服咨询
    广州 在线咨询
    深圳 在线咨询
    佛山 在线咨询
    珠海 在线咨询
    中山 在线咨询
    清远 在线咨询
    韶关 在线咨询
    东莞 在线咨询
    惠州 在线咨询
    汕头 在线咨询
    汕尾 在线咨询
    潮州 在线咨询
    揭阳 在线咨询
    梅州 在线咨询
    河源 在线咨询
    湛江 在线咨询
    肇庆 在线咨询
    江门 在线咨询
    阳江 在线咨询
    茂名 在线咨询
    云浮 在线咨询
    广东华图 在线咨询
  • 当前位置:潮州人事考试网 > 备考资料 >

    阅读模式

    2014年潮州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试试题全集(八)

    2014-08-05 10:53 潮州人事考试网 来源:潮州教师招聘网潮州华图在线咨询

      潮州人事考试网发布教师招聘备考:2014年潮州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试试题全集(八),更多详细信息请阅读下文!获取考试资讯相关备考内容,请关注潮州人事考试网!

      当代学生观

      什么是教师的学生观?

      所谓教师的学生观就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地位、作用、特点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教师的学生观中,爱是一个核心的内容。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它是一种无声的信息,可以传递给学生,激起共鸣;它也是一种力量,可以催人奋发上进。学生有了情感上的需要,作为内驱动力的发动机便开始学习工作,思维、智力、品格、精神方面的和谐发展就有了可靠保证。

      新时期教育教学形势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当代社会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怎样的学生观。教育和知识创新已成为未来知识经济社会的“基础产业”。当前的形势要求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差异,培育出一个个各具个性的学生。我国的教育目前仍处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的转型时期,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和学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应试教育”倾向。在这种不良倾向影响下,部分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发生了畸形的变化。具体表现为:1、对学生缺乏施展,一旦学生达不到要求,便恨铁不成钢地进行训斥责罚。2、轻视教育过程的启发引导,片面讲究多读多练,期末考试前复习搞题海战术,久而久之,学生形成厌学情绪。3、忽视与学生家长的科学交流、沟通与合作,学生一旦犯错,只顾在学生家长前告状,不与或少与家长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实际办法。而这些畸形的作法,不但激化了师生之间的矛盾,恶化了家长、学校、学生三者间互相信任的关系,最终的受害者是那些少不经事的孩子们。

      学生的本质问题。

      我们首先要强调必须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学生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一员,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思想情感、有个性的社会人。可是我们往往把学生看成是家长的所有者和学校的所有者,总是好按照家长和学校的意志去看管学生。看不到学生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特别是学生的个性和兴趣。我们应该树立一个新的学生观:尊重的观念。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尊重家长和老师多一些,而且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他们是学习的主体,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有权利为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做出一些选择和决定。我们的教育需要一个新的教育理念的注入:尊重的教育理念。尊重的教育,首先是尊重人,尊重生命,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精神世界,尊重人的个性差异。

      在学生的本质问题上,我们还要建立起这样的观念: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不是成熟的个体,但是,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正是这种发展的潜能,使学生有了可教育性。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的局限,使得学校教育无法为儿童创造更多的机会发展适合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中,学生的潜能得不到开发和发展,更多的是受到心灵的伤害和尊严的丧失。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世界,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需要和成长方式,也都有按照自己的方式生存的权利。我们的学校要做的是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我们应该牢记,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尊重每一个人的教育理念下,还应有这样一个观念: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特点,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

      依法施教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封建礼教影响很深远的国家,法的意识淡漠。在学生问题上,缺乏法律的意识。学生作为社会的成员,有未成年保护法和教育法的保护,可是,在学校,学生的各种权利被侵害的现象不断,老师们很少意识到有些行为是违法的。我们在法制的时代从事教育工作,应该有法律的意识。因此,必须树立依法施教的观念。

      遵循教育规律问题。

      遵循教育规律,最根本的就是要按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实施教育。我们的教育,目前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严重违背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都知道,我们的孩子们生活得最累。他们起床最早,睡觉最迟,在学校工作时间最长。背着沉重得书包,孩子们过着机器一般的日子。升学的压力已经从高中转移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是为了上大学而读书。儿童的身体是超负荷地运转着;他们的心理压力更大。儿童的天性在考试中被扭曲。

      我们的教育需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和初中生乐学的问题。这次新课程,特别强调能结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让儿童在参与中、活动中学习。注重了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快乐了,老师们不也一样快乐吗?教育要向符合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方向努力。

      遵循教育规律,在当代学生教育上,还要考虑当代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的特点。除了信息时代赋予儿童的特点外,还有我国计划生育政策下儿童的特点。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具有独生子女的特殊的心理特点。

      当代学生的特点

      所谓当代的学生是指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生的在校学生。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他们的父母相比,这一代学生有很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是时代给烙下的印记,并非孩子有什么特别。当代的学生,仅仅和他们的父母同龄时期相比就已经有着很大的不同了。我们必须对这个时代的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当代学生的时代特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认识:

      (一)主体意识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思想获得了很大的解放,可以说,中国在整体上要比改革开放前开放得多,自由得多。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生长在80年代的儿童的主体性有了很大的增强。所谓主体性主要指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

      1.自主性。自主性是个体在对象性的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体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学生的自主性首先是它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学习文化知识,把课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其次是学生有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的能力,可以重复发挥自己的潜力去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性是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

      2.能动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他与外界包括教育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主要表现为学生不是单纯受制于教育活动本身和教师而被动地学习,而是能够自觉地认识到受教育的意义和目的,并积极地配合教育者的施教活动,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另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经验结构去主动探求外界的一切,具体地说就是学生具有跳出教师的引导和管理的内在要求,主动探索学习的内容、方法和途径,通过自主的选择来寻求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途径和方法。能动性是学生对教育现实的选择,是其主体性形成的必要前提。

      3.创造性。创造性也称创造能力,是指人具有制造创造性的社会价值的产品,萌发新设想、提出新观念或对问题做出独特解答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是吸纳和融会优秀文化基础之上,具有的一种能“创造”新文化、新知识、新产品的能力。可以说,每一个学生都有这种创造性的品质,是否能表现出来就看他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或是哪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创造性是学生对现实性的超越,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

      当代的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不容易受老师和父母的左右。他们已开始不再满足于只听别人的答案,而试图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去找寻自己的答案,这是学习化社会中非常可贵的一种心理品质。

      北京某大学附小的一位具有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給教育报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教”这位老教师有这样的表述:“回忆我刚参加工作时,学生大多比较听话,能配合老师的工作,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专心听讲,放学后能主动帮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这位老师的表述,我们看到,说学生不好教,就是因为学生不听话。把“听话”与“不听话”作为了现在和学生和过去的学生之间的不同。

      (二)信息获取方式多样

      网络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从老师和课堂上获得了。教师的知识权威地位已经动摇、书本也不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媒体的发达,使学生可以从电视、广播、光碟、报刊、图书中获得知识和信息,互联网更是使学生坐在家中就可以知道天下事了。因此,在美国当代学生被称为“网上一代”,他们是伴随着数字和互联网成长的一代。我国刚刚开始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电脑的普及率还不是很高,因此,不能说他们就是“网上一代”。不过,与他们的父母相比,他们在学校比他们的父母接受技术早和快,可以说,他们已经具有网络时代人的特点。

      两代人之间,隔着互联网,产生了很多的矛盾,师长们视网络如大敌,仿佛那是一个神秘而莫测的世界。其实,网络世界是无法抵挡的,也不应该控制学生接触网络。教师必须也能进入网络世界,使学校的学习生活也能与网络世界联通,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和儿童的生活世界连接。

      (三)受多元文化冲击较大

      改革开放和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特点,决定生长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学生受到的是多元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尽管,学校进行的是正统的主流文化教育,但是,已经不可能让学生只是接受一种文化的影响了。特别是新的事物,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对学生都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当然,他们也困惑,也迷茫,因此,也就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比如,前面,我们讲到心理咨询与指导的内容时例举了李镇西班上同学写的很多的心理问题。他们很困惑,也很迷茫。这个时代的孩子,需要在价值观上,及时引导。

      学生接受的已经不是单一的价值观了。单一的价值观已经无法让学生信服。只有通过引导、澄清,让学生学会价值判断才最现实。

      现在,家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冲突更多的就是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学生们不能接受权威和强迫式的教育,他们需要在尊重、理解的前提之下的引导和讨论。

      (四)受同辈群体影响较大

      同辈群体是指由地位相同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群体。同辈群体的成员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龄、特点、爱好等方面比较接近。他们时常聚在一起,彼此间有很大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语言和沟通的方式。他们在同辈群体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方式,尽情地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特点施展自己的才华。有很多家长发现他们的孩子在家里和家外的表现完全不同。儿童把自己在同辈群体中的地位和得到的评价看得非常重要。

      在同辈群体中个体的地位和得到的评价对孩子来说是极其重要的,而且这也是他们形成新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基础。

      现代的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居多,没有了过去兄弟姐妹作为玩伴的优厚条件,他们的视角就不得不投向外界。他们在与同伴交往中学会了合作与宽容、规则与纪律、竞争与忍让等,也体验到了同情、关心、喜爱等情感因素。

      新时期教师的学生观

      早在学生时代,就曾经听自己班上的同学说过:“某某老师我不喜欢,我很讨厌上他的课。”“某某老师总是摆着一张苦瓜脸,难看死了,又爱教训人,真烦。”我带过的一批学生在班会课上提出要求更换某位科任老师,并以全班同学的名义写信给校长,理由是这位老师在课堂上爱当众用尖酸刻薄的话讽刺学生,还罚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抄题目100遍等等,学生们受不了。这些学生们当然没有如愿以偿,倒是那位老师知道此事后,硬是将这种不良习惯收敛了许多,并且努力在教学上下功夫,最终还是赢得了学生的尊敬。作为这批勇敢学生的班主任,我不由得引发了种种思考,引发了我对教师学生观的思考,对新时期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的思考。

      在这一教育新形势的要求下,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学生观:1、人性化的学生观。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教育工作具有人性美。2、差异性的学生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3、个性化的学生观。在理念上,教师应相信学生是追求进步的,是会向前发展的,在评价上,要坚持发展性评价,让学生改进行为。这是从教育大形势的角度论述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学生观。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教师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在新的社会文明的影响下,学生的知识面与信息面不断扩大,他们的认知能力也不断提高,以往的崇拜、敬畏取而代之的则是好奇、求证,甚至是挑战。但是他们所面对的困惑与烦恼比过去的一代人要多得多。学生需要的是拥有个性的老师,只有个性化的老师才能对学生发挥更大的影响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应站在与学生平等的角度来看待学生。

      从教师自身的职业需要来看,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我国《教师法》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实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法》第八条第四项写明: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新时代赋予了教师不同的角色定位。现在的教师首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而后才是一种崇高职业。教师教给学生知识,是在完成他(她)的教书使命。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要了解学生,就要关心学生、爱学生,就要在点滴之处呵护学生。许多事实证明,教师的过分认真对学生的身心没一点好处,反而开得自己身心疲惫。倒是把学生当成学生来看待,用孩子的眼光来阅读他们,用孩子的心来理解他们,才是真正的关心,才真正有利于他们的身心成长。

      对于小学生来说,把学生当儿嬉的小孩子来关心来呵护,尊重他们的的年龄特点,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对于不再沉迷于儿嬉并且已经有了一定阅历的中学生来说,尊重并保护他们的隐私则是老师应谨慎从事的事情。教师还应真诚地对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厌恶和逆反情绪。有一位教师同仁曾推心置腹地对我说过这样的一番话:在读中学的时候,她最恨的就是那个校长。那时她读初三,正是升中会考的关键时期,同时双是花季多梦的年龄,偏巧她总是收到笔友的来信。这件事情引起了校长的关注。敏感的校长直觉认定她在“拍拖”,终于有一天,把她叫进了教导处。原来这位校长事先没经过她同意就拆开了她的信,还真的让这位校长发现了苗头,准备严肃地进行一番教导。但是让这位校长没想到的是,颇具个性的她理直气壮地否认,还大胆地质问校长凭什么私拆信件,凭什么认为别人的一封来信就认定她在和别人谈恋爱。这位校长当时不知是自知理亏还是被她的气势所震慑,最终不了了之,但没有道歉。事后,她被班主任评价为不懂礼貌,还批评她不应该用这种语气和校长说话。为此,她差点就不想参加升学考试。从此,她不再接受这位班主任的任何教导。直到现在,她仍对此事耿耿于怀。从法律的角度来说,那位校长侵犯了她的隐私权;从情理的角度来说,那位班主任明显偏袒校长,并没有做到坦诚相待。中学生正逐步向成人过渡,个性都比较强,与小学生相比较,他们有属于自己的隐私权。要达到教育他们的目的,首先要会尊重并保护他们的隐私。这是教师应具备的又一学生观。

      从改善师生关系的角度上看,新时期的教师又应该具备怎样的学生观?

      树立法律意识是建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教师首先应该有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公民,公民是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并享有法律规定的义务的人。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也就是说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和自己的地位是平等的,凡是公民应享有的法律保护,学生也是享有的。过去,我国传统的教育主要是配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培养人,而很少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要求来教育人。人们一贯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对象,缺乏尊重学生的意识,没有把学生当作是独立的个体和法律关系的主体。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德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人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转变学生观念,建立正确学生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每一位班主任甚至每一位科任教师的必修课。要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要改变原有错误学生观,树立并坚持科学学生观。从一开始就要注意珍惜与学生交往的每一次机会,注意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教师必须放下架子,站在平等的角度和学生对话。对话时应该用诱导、亲切的话语,切忌用教训的话。学生喜欢风趣的老师,因为这种老师总是让他们感觉亲切又能受到教育。其次,遇事要相信学生不是故意犯错,用宽容的心去面对学生的错误,并给予学生能悔过的机会。学生内心需要一位善良的又能帮助他们的老师作依靠。所以,不能站在成人的角度,认定学生怀着某种目的故意犯错,那样只会扼杀他们形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机会。第三,给学生亲近自己的机会,与学生交心。学生对教师总是充满猜测与好奇,让学生接近自己、了解自己,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石,与是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熏陶感染学生的好时机。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老师必须树立以人(生)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对学生生命本体的关怀,表现了教学对学生生命个体的尊重。新时期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就是,用多样化的标准去发现学生的差异并以为立足点建立促进学生最佳发展的学生观,让学生记得成功与自信,还“学生”这个称呼以朴实的本性:学生就是学生。

      新课程观照下的教师观

      新课程将对广大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的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这场革命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它将对中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新课程的观照下,我们必须对很多以前看上去是不可动摇,没有丝毫怀疑的,颠仆不破的教育真理、教育的信条进行重新审视和反思,并且注入新的诠释。

      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回响了千年的韩愈的那句用来阐述教师功能,被我们千百遍地引用的名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现在就有危机了,新课程认为知识不是传递的,而是意义的建构过程。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延续了上千年的这种教学观。以前曾有过很多的教学改革,但这些改革只是在教学内容、手段、方法的改革,没有触及它们上位的教育思想、理念这些根本性的东西,也就是说把教学看成是传递过程这个上位的教育思想没有变。而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因此这些改革最多无非只是使这个传递灌输的过程效率更高速度更快而己,本质没变!还是传递!就是说以前用三节课解决问题现在用一节课解决了,但这还是传递,只是传递得更快而己。不客气地说,新中国我们的教育没有出一个教育家,但我们却出了世界上最多的教学法专家,什么魏书生三步骤,钱梦龙七步骤。课程改革不同,它是根本性的改革,是从教育思想、培养目标、课程政策、课程结构等全方位的改革,不仅仅是课程教材的改革。

      再比如说,教师角色的期待,以前有几句深入人心普遍认同接受的隐喻,象“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我们没有丝毫的怀疑;现在用新课程观念一对照就有问题了。这句话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强调教师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的储备,但它也暗含了这样的隐喻和潜台词:灌输式的教学,你的水是我的水灌给的;传递内容单一,学科性太强,我的水到你那还是水;教学是个简单的倒给,不是碰撞,不是生成。这个隐喻对教师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很高,似乎教师的储备一定要多于学生。而在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师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多于学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机会接触新鲜事物,学到老师不知道的东西。教师之所以作为“教师”,主要是因为其阅历比较丰富,在专业知识上先走一步而已。教师也要不断地学习,甚至主动地向学生学习,才有可能走在前面。其实,教师不必害怕在学生面前暴露自己的无知,有时甚至需要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无知,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以使学生去除对教师的神秘感和权威感,主动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桶论”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主要是一种量上的储备,似乎越多越好。而我们不得不考虑,教师桶中水的质量如何 特别是在当前这个知识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如果不及时更新自己,自己原有的那桶水恐怕不但没有用,而且早已腐烂发臭了。目前,在我们的学校里,十几年使用同样教案的教师不乏其人。教师光有满满一桶平常的水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加精练的、具有丰富营养的、高质量的水。此外,“桶论”不仅没有强调教师知识储备的质量,而且没有考虑到对教师教学方法的要求。似乎教师只要有一桶水就够了,至于他们应该如何倒这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时会不会倒歪了、会不会溢出来等问题都不在被考虑之列。一个有自知之明、充满自信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我这里没有一桶水倒给你们,你们都得拎上自己的装着水的桶来,和我桶中的水相互倒,这样我们大家就能倒出一大盆水。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并不是万能的上帝,不可能无所不知。教师在教学中只是一个协调人,其作用是为学生的学习尽可能多地提供资源,营造一个积极学习的环境,让学生自己健康、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应该认为,与其期待教师时刻有一桶水往学生的碗里倒,还不如把教师当成一个帮助学生挖掘泉水的人。学生就是一眼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而教师就是引导发掘泉水的人,使泉水喷涌而出,永不停息。教师应该从“倒水人”变成“挖泉人”,为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的终生发展出一镐之力。

      还有,“教师是蜡烛”,这个隐喻,虽强调奉献与给予,但流来流去就是那根蜡烛,一直到尽,忽视了教师的终生的学习与成长。淡漠教师的内在尊严与劳动的欢乐。事实上,教师作为蜡烛,不仅要照亮别人,也要照亮自己;教师也有自己的生命,需要与学生“教学相长”;在燃尽自己、照亮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要光彩照人。教与学其实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发展了自身,而教师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也就发展了学生。“蜡烛论”给教师的定位太高,几乎将教师抽象为一种“圣人”。它反映了社会普遍对教师这个职业所抱有的崇高期待,似乎教师可以解决学生的一切问题,可以为其“传道、授业、解惑”。而实际上,蜡烛的光是十分有限的,只能照亮学生的一部分;有时甚至还会限制学生的发展,因为它的光太微弱了。因此教师不必把自己的作用估计得那么高,不必一味顺从社会的期望,将其作为巨大的包袱背在背上;不必像蜡烛那样牺牲得那么悲壮,把自己全部燃烧尽了。教师也是自然的人,也要重视自己的生活和发展,也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有自己的情感和兴趣爱好。如果自认为是蜡烛,一味燃烧,蜡烛会越烧越短,终有熄灭的一天。教师不仅要把自己的光照到需要光的地方,而且需要自己不断充电。因此,与其把教师比喻为蜡烛,不如比喻为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

      手头一份对某市6所小学优秀教师人格特征的测试报告显示,校长心中的“优秀教师”,仍是那种传统的“听话”的教师。这是很值得深思的。在今天这个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新时代,如果我们的校长还以循规蹈矩、唯唯诺诺的教师为学生和教师的楷模,那么,循规蹈矩的教师势必也会培养出循规蹈矩的学生,这样的学生会有多少创造性呢?

      是的,教育的创造应该从教师开始。传统的教育从启蒙开始,总要把孩子驯化得“听话”,因此,在培养创新人才时,我们要特别注意保护和发展孩子的好奇心、活力和灵性。同样,在对教师评价时,也应注意保护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特长与个性。从某种角度来说,有“棱角”的教师才更有探索欲望、批判思维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具有教育灵性和独特个性的教师,才会带出一群鲜活的具有创造个性的学生。

      我们不反对用量化的指标作为评价教师的一种标准,但决不能将其作为唯一的“尺子”量人。必须承认,至少在教师创新能力与研究性教学方面,是无法用量化的方法对教师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的。科学上的许多事例已生动地证明,创造发明总是作为一个偶然的想法出现,并往往先被立即否定。因为在最初看来,既没有先例也很难找到现成的理论支撑,而必须经过成长和较长时间的孕育,才会在顿悟与实践中得到认可。

      所以,对教师的评价应注重发展性、创新性,要允许学校中有不同的“声音”存在。只有一种“声音”的学校,充其量只能造就可怜的“应声虫”,是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学校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为形成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教师队伍培植崭新的精神土壤。

      由此,改进教师职后培训的方法,建立起课程内容广博而专业不是过分求精求细的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显然是实施现代教师观的题中应有之义。皮亚杰80多岁时,有学者向他询问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问题时说:“您已尽您的一生研究孩子的创造力,但您如何来解释您自己在科学领域的创造力呢?”“哦,”皮亚杰回答,“我遵循三个原则:尽可能不去读你研究领域内的东西;尽可能广泛阅读您研究领域周边的东西;在学术上要作出被他人批评的准备。”他的话对于如何合理地设置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是颇有启发的。

      据研究,就智力因素而言,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和良好的见识能力;就非智力因素而言,主要指创造性人格,如健康的情感、坚强的意志、强烈的动机、刚毅的性格和良好的习惯等。故应多考虑如何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思维能力。要为教师的发展铺设阶梯,使教师在培训中可以持续发展自己,成为具有反思与创新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然而现实中的教师培训却不容乐观。虽然我们所反对的“满堂灌”、“填鸭式”等落后的教学方式正逐渐走出学生的课堂,但面貌仍未能得到明显的改观。而如果不把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引入教师培训中来,那么,教师们就不仅会丧失在培训中体验与感受探究学习的实践,相反,还可能会为了完成必须完成学分的“苦读”而再次积累“应试教育”的经验,并将其运用到对学生的教学中去。难道我们还要重复这一怪圈吗?

      西方有教育学家说得好:“最好的教师通常是那些思想开放、有能力并乐于在图书馆和实验室进行创造性工作的人,最好的研究工作者是那些有责任感和影响力、能鼓舞同事、能激励学生并引起注目的人。”社会的发展、学生的成长需要富有创造力的教师,由此,教师培训也应该在培养富有个性的创新型教师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2014乡镇考交流群:225350823 
    2014潮州教师交流群:332693191 
    2015国考交流群:256650432
    2015省考交流群:384120244
    报名地址:中共潮州市委党校行政楼502(新金山中学隔壁)
    报名电话:0768-3931895、15814925073  韩师短号:675073
    新浪官方微博@广东华图潮州分校
    微信公众平台:czhuatu 
    2014年潮州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试试题全集(八)

      以上是2014年潮州教师招聘结构化面试试题全集(八)的全部内容,更多关于教师招聘考试资讯,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信息敬请关注潮州人事考试网

    (编辑:潮州华图)

    有疑惑?在线客服帮你

    公告什么时候出?

    报考条件是否符合?

    公考小白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怎么领取?

    广东公务员考试信息
    广东华图面授辅导课程

    考试工具更多

    最新招考
    照片调整
    直播讲座
    备考资料
    考试信息
    试题资料
    辅导课程
    华图题库
    首页 招考信息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
    京ICP备11028696号-11 京ICP证1301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1470号